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在AI时代,世界各国对大众隐私的敏感程度各不相同。其中,欧洲在这个话题上最敏感,美国和中国次之。
2018年5月25日,被称为“欧洲史上最严隐私条例”GDPR(《通用数据保护条例》)正式上线。这一条例几乎影响了全世界的科技、互联网企业。据媒体报道,不少网站不得不屏蔽欧盟用户,大量科技企业暂时退出欧洲市场,即使留下的也不得不小心翼翼。
 
1月20日,在慕尼黑的DLD(国际数字生活设计论坛)大会上,知名媒体人Rebecca Blumenstein 跟讨论了AI 在欧洲面临的挑战。以下是我的观点:
 
 
1、 我对欧洲的政策制定者心存敬意,也认为大公司需要透明化公司获取用户数据的用途。但我不认为隐私保护完全是一个非白即黑的问题,重要的是找到界线。现在的GDPR需要不断地询问用户,“是否相信公司会负责任地处理数据”,但这反而形成了一种骚扰。而且让大公司无法最大化用户体验或自己的经济利益。
 
2、在法律范围内,用户的线是个性化的,因为每个人的隐私vs方便的标尺也可能是不一样的。不同地区的文化对隐私有不同的看法,不同用户也是如此。在便利和隐私之间需要做权衡,每个人都能在此之中画一条线,放弃一部分隐私来获得好处。
 
比如,几乎全世界的机场都会有摄像头,因为人们担心劫持事件;如果用户还在继续使用谷歌或Facebook,那就表明同意这些公司拥有用户的数据,相信它们会负责任地处理数据。如果大公司失去一个用户的信任,他就会选择别的提供商。若失去大部分用户的信任,他就会面临生存危机。
 
3、AI是一项中心化的技术,受益于收集起来的数据,如果强制数据分散在各处,价值就会降低。如果隐私保护走向极端,商业变现、价值创造也会停下来。
 
4、欧洲的政策制定者相信放慢速度是聪明的做法,也愿意接受相应的结果。但我建议,当在制定一项下一版本GDPR(《通用数据保护条例》)的时候,能让技术专家参与其中,确保决策者明白每一项监管可能带来的结果,避免监管过头,失去欧盟的技术竞争力和经济利益。
 
因此,相比之下,美国和中国在AI领域会有更多优势。我相信未来5年,中美将在AI领域齐头并进,中国会在人脸识别、语音识别、机器翻译和无人机等领域领先,美国会在自动驾驶、企业级AI、机器人等上领先。
 
将来这样的局面很可能会发生:全球约一半的市场主要使用美国的软件,另一半主要使用中国的软件。
话题:



0

推荐

李开复

李开复

336篇文章 341天前更新

我学网理事长。现任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,曾任Google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,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、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、微软中国研究院(现为微软亚洲研究院)院长、SGI公司副总裁兼总经理、苹果电脑公司副总裁等职。李开复博士是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,美国百人会会员。创办中国青年学生成长离不开的互助平台——我学网,为青年学生答疑解惑,曾多次面向青年学生校园演讲,并出版《做最好的自己》、《与未来同行》、《一网情深》等作品。

文章